社会交往上升到第一位,其次是感情,学习问题。
来自本市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去年对2639名大一新生的思想,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试分析,表明:在一年内有自杀倾向的达65人,占2.4%,测试异常人数高达196人,占7.4%,对“至今你觉得心理健康方面有问题吗?”作出肯定选择的有800人,占29%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
如今的大学生呈现的心理问题增多,且在重要性的次序上也发生了变化。
经过这几年的连续的跟踪调查,有些专家发现,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困惑:我怎么处处不如人
调查中21%的学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有一部分学生看到班上有些多才多艺,能力较强的同学,觉得自己一无事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同学知道自己的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专家指出,在大学阶段,新生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弱自卑。而且新生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映,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大学不是天堂
调查中42%的学生反映,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己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时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总爱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在高中埋首苦读。但学生跨如大学以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办学水平正次环境等各方面与本科高校相比还存在着差距,容易造成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校园后感觉“低人一等”,“脸上不光”。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因此,学生出现了各种不健康的心态,如无奈,失意,混文凭向父母交差等等,这些心态的存在严重的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心理,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进入大学后,他们一时无所适从。有些学生感觉一下子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了绑”,但又不知道如何安排学习,以致心中郁闷,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度到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中孤独,空洞感。
人际交往困难:想要交往又怕交往
调查中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这一切难免引起一部分学生的孤独感,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死结封闭起来,这种人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在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以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问题。